簡介
西元1972年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即提倡人類與環境的和平共處與積極改善,2012年則召開聯合國永續發展會議(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UNCSD)以推動永續發展。其後永續發展議題在聯合國的各式國際議題、與七大工業國組織會議(G7)中,為國際間一直持續推動的重點。永續發展的根本在教育,二十一世紀議程( Agenda 21)指出:使永續發展教育成為世界公民必備的通識,是國際共負的責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tied Nations Educational , Scienc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亦認定永續發展教育是全球公民教育( Global Citizenship Education)必備的課程。在環境變遷的今日,聯合國永續發展委員會提到追求永續發展,唯有透過永續發展教育,方能達成。
當前地球環境生態危機迫在眉睫,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WCED)」提出「永續發展」理念,強調發展要能滿足當代的需求,同時不損及後代滿足本身需求的能力;發展要以善用所有的環境資源為原則,不可降低其環境的基本存量;得到世界各國熱烈響應,蔚為風潮。在環境變遷下如何永續發展是當前人類社會所面臨的共同的課題。永續發展與環境資源的保育,環境資源系統的耗損與破壞需透過合適的政策和建構完善的資源分析規劃管理機制方能減緩、消除或解決相關問題,然而永續發展教育之深入人心卻是引領人類邁向永續發展的最根本解決之道。永續發展教育對人類發展為關呼至要的教育議題,我國以教育為名的法規,除了教育基本法.國民教育法,還有環境教育法,足見立基環境之永續發展教育的重要。我國行政院亦於近年提出環境資源部之設立,以期解決環境相關問題,行政院環境保護署亦設置環境教育人員訓練所期望推展永續發展教育。為此可知永續發展教育等相關議題於近代學術發展與政策實務上皆具重要性。
特色
目前無論是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WCED)、聯合國永續發展會議,或是其他探討永續發展課題的國際組織與學術單位,多意識到永續發展教育範疇既深且廣。要能從環境與文化素養扎根,並從環境資源之分析、規劃、管理、治理、政策設計進行深入研析,再形塑永續發展教育之深層省思與素養浸潤。環境應被視為一個整體,各部分之間的相互作用緊密聯繫,構成了有機的系統。該系統中的任何一部分發生變化,都會對環境系統產生影響;反之整個環境系統的微小變化,也會對局部地區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這種在環境系統內各部分之間、部分與整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影響,構成了當代永續發展學科基礎,也是目前推行的全球變遷研究的理論依據。永續發展教育為價值觀念的教育,主要核心是尊重的態度,包括尊重現代人和後世子孫,尊重差異與多元,尊重環境,尊重資源。教育能深化理解,理解自己和他人 以及我們與自然和社會環境的連結,這種理解是建構尊重的基礎。永續發展教育的目的,是要透過行為和實踐,讓人類的基本生活需要不被剝奪。永續發展教育乃是奠基於對人類在地球的基本機能之了解,以追求人類社會及地球永續為目的,並將之透過教育活動傳達之科學。永續發展教育為一跨領域科學,在理論及認識論上奠基於認知、行動科學的研究領域,探討人類的身體以及精神機能、人類的數理科學應用能力以及語言與認知能力;在方法論上奠基於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領域,探討人類的社會及組織關係如何透過教育活動促進人類社會永續。因之本學程之學習主軸設計可區分「永續發展素養」、「行動學習」、與「永續發展知能」。
永續發展教育為一前瞻之跨領域研究學門,為了能促成環境的永續發展,本所從跨尺度的各面向中解構複雜的人類與環境系統,從跨尺度的研究積累中,亦即從社區發展到區域創新再至永續環境的遞迴過程,爬梳永續環境教育的各種議題,用整合性的思考,解決當代永續發展的問題。除了環境與文化素養之外,尚包括歷史、地理、社會、經濟、公共政策、管理、規劃、教育等素養,彼此之間協調發展,形塑永續發展素養。因應環境與社會之變遷及人類永續發展之需求,本學程著重處理從大尺度的政策管理與治理機制設計、到區域和社區尺度的問題;從環境與文化永續、及社會與經濟的永續出發,著力於永續發展素養形塑,引領社會邁向永續發展。本學程從學科知能面向發展,則依循「永續發展教育與環境素養」、「永續發展教育與文化素養」、「行動學習與環境調查規劃」、「資源分析與環境政策」、到「永續發展與資源管理」循序漸進。
目標
在全球變遷與科際整合之下,當前學術發展趨勢已從昔日的分科專業走向現今的科際整合,其中有關環境與人文社會關聯學科的教學與研究更是為甚。蓋本類型研究係從人、事、時、地、物等各方面,來探討自我、人與人、以及人與環境的互動關係,所涉獵的領域範疇涵蓋甚廣,非單一專業學科所能夠為之,必須有賴學科的統整,才能有效提昇教學與研究之水準。因此永續環境教育課程設計呼應人類與環境永續發展之深入研析所需之跨尺度跨學科的科際整合特色。因應全球變遷與永續發展議題,期能從教育面向妥適研議永續發展議題,本所的課程設計以不同於傳統觀點發展各個相關學科分別探討環境問題的方式,建構永續發展教育新興綜合性學科,系統性整合環境與人文關聯知能,進行科際整合。
再且由於體認到解決全球性環境課題,必須著重地方知識生產、傳播與運用的效能,方能使在地回應機制永續經營。以跨域整合的觀點依據研究尺度,由「社區」、「區域」到「國家」整體面的空間軸向性之「永續發展」。並呼應國際間積極倡議永續發展是包含環境的永續、文化的永續、社會的永續、及經濟的永續;人類社會為影響環境永續之根源,從社會與人文觀點建構永續發展,為今日永續發展的重要議題與環境變遷調適之道。兼顧永續環境教育理論與實踐,以及在地化及國際化接軌學習。本學程設計跨域國內及國際移地教學課程,以浸潤方式陶養深化學生永續發展素養。
在環境、文化、社會、及產業模式不斷變遷與創新的現代社會,本學程以培育永續發展教育之跨界整合人才為教育目標。著重人文關懷、社會責任、環境意識、在地與全球視野之養成,針對環境系統分析、資源開發利用規劃、環境政策機制設計執行、環境管理、環境評估、及永續環境政策與機制設計、及永續發展教育面向,強調素養學習,重視跨域跨界統整,做中學之實踐精神,批判思考溝通能力。強調創意及批判性策略、長程思考、創新培力與強調能夠應付不確定性,及解決複雜的問題。同時本學程將突顯從地域到全球的層級、並將過去、現在與未來的環境、經濟、社會及文化多樣性之間的相互依賴關係列入考量。逐步引領學子成為當前社會與當代發展亟需之永續發展教育跨領域整合人才。以永續發展的價值觀為基礎,透過跨學門的教學合作,打開學生面對未來永續環境下的多元教學能力。培育解決人類與環境永續問題之實務工作者。及探討地球永續問題之研究者及教育工作者。